垂虹橋素以“江南第一長橋”聞名遐邇,位于吳江市區(qū)東門外,舊名利往橋,俗稱長橋,始建于宋慶歷八年(1048年),其時為木結(jié)構(gòu),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橋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為62孔,橋中間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兩堍立“匯澤”、“底定”二亭,并各立著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明成化年間重修。關(guān)于易石重建后垂虹橋的孔數(shù),也有多于62孔之記載。如清乾隆《吳江縣志》所載明錢溥《重修垂虹橋記》記為該“橋袤千有余尺,下開七十二洞“;成書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陶宗儀所撰筆記《南村輟耕錄》載:“吳江長橋七十二谼”;清乾隆《蘇州府志》卷七水利二“弘治八年”條中引明人楊循吉《浚河志略》中云:“吳江水口在長橋外,橋長二里,有七十二洞”;清乾隆《吳江縣志》卷四十一所載明崇禎十年(1637年)郡人沈畿的治水《條陳》中云:“試觀長橋之下,為門七十有二”;明代水利學(xué)家、吳江人沈啓《吳江水考》中云;“(垂虹橋)為長一百三十丈,為竇六十有四?!蓖瑫r注“郡志謂橋竇七十二?!笔季幱谇骞饩w三十四年(1908年)的《辭源》“垂虹橋”條云:“橋有七十二洞,宋慶歷八年建。俗名長橋。見嘉慶《一統(tǒng)志》七八‘蘇州府’二?!泵駠哪辏?915年)重修時,僅見44孔。1957年8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hù)單位時,見有47孔,其余均埋在地下。
2006年6月5日,垂虹橋遺跡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