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書院

懷玉書院

懷玉書院位于懷玉山金剛峰東麓,與玉琊峰相對,為江西上饒古書院之一。宋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在草堂講學,著有《玉山講義》一卷。陸象山、呂東萊、汪應辰、程珙等均曾在此講學;王安石、楊億等留下了詩篇。自此,懷玉書院與當時四大書院齊名。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來縣視學時,廢法海禪院為懷玉書院,由此懷玉書院之名,再傳于世。元、明、清各代均有眾多名人來此講學,留有題詠。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當國,禁天下書院;天啟四年(1624)宦官魏忠賢進一步飛書院;書院遂盡歸于僧。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懷玉書院,贖回田產(chǎn)。后經(jīng)同治三年(1864)、光緒十六年(1890)兩次修葺,書院總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規(guī)模宏極一時。民國24年(1935)1月國民黨軍隊“圍剿”方志敏率領的工農(nóng)紅軍時,把書院當做兵營,繼而全部燒毀。

懷玉書院遺址為當今懷玉山場、供銷社、醫(yī)院、文化站、十家莊民居所在地。相傳原址古甜儲樹南邊底下,埋有古代寺僧被剿時窖藏的文物。書院遺址尚依稀可辨,泮池淤塞,泮橋已填為公路,傳為黑玉雕刻,朱熹手書的“懷玉書院”殘額尚存,“泮橋”、“一勺泉”石碑保存完整。位于芳潤堂遺址后有一顆朱熹當年手植的梨樹,被颶風所折,根旁萌發(fā)一枝,今已合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