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墓,在吳縣斜塘鄉(xiāng)盛墩村,南距斜塘鎮(zhèn)北里許。
張士誠,元代泰州白駒場亭人,初以販鹽為業(yè),后不堪富戶--,在泰州聚苦役鹽丁等萬余人起義。在擊敗元丞相脫脫所率大軍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正式定都蘇州,自稱吳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蘇州,張士誠被俘,解至金陵,自縊而死,時年47歲。張士誠死后,朱元璋命具棺木賜葬今址,墓地面積3畝多,高出農(nóng)田約1米,墩西部原有張王廟,墩東北有一高墩,便是埋葬張士誠遺骨的所在。墩前原立碑,刊有“張吳王墓”字樣,現(xiàn)已無存。
張士誠父母墓在蘇州市盤門外朱公橋東。1964年6月,經(jīng)蘇州博物館清理,封土高3.8米,占地210平方米,內(nèi)有糯米石灰澆漿和石板,封閉嚴(yán)密堅實,下以巨石為壙,砌磚為墻,底用黃土碎石夯實。壙內(nèi)楠木棺槨保存完好,男左女右。男穿黃錦緞衣,戴銀絲冠,下鋪七星笭板。女戴金絲冠,發(fā)髻滿插金銀簪釵等飾物,口含白玉辟邪,兩耳垂環(huán),雙手帶龍首金鐲,握日、月金片,身穿黃錦緞對襟大袖袍,內(nèi)襯絲綿襖、黃綢衫,下束緞裙,足登黃緞襪和絳色繡花緞鞋,下墊錦緞絲綿被,綴“明道通寶”、“明道元寶”金銀冥錢48枚,下為七星苓板。隨葬品豐富,有金、銀、玉、骨諸器,如金鐲、簪、釵、耳墜、戒指、銀鏡架、奩、碗、筷、梳篦、罐、盒、盂、勺、針、剪子等,共120余件。其中象牙哀冊、琉璃圭、銀鏡架為少見的文物珍品。銀奩上飾有嵌金絲花卉圖案,工藝價值很高。按哀冊所載,此墓為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又據(jù)《退庵筆記》、《康熙十場志》等載:張父早逝,原葬泰州丁溪九龍口?!爸琳迥暌宜葰q次五月戊午朔十七日甲戌”,母曹氏卒。是年六月十五日,其父遺骨由泰州遷來“合塋”。墓中隨葬遺物對研究蘇州悠久的絲織工藝和金銀器飾傳統(tǒng)制作技法,都是有價值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