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術

產(chǎn)于我市於潛地區(qū)天目山一帶為白術,因其品質優(yōu)異。故特稱“於術”。

天目山脈自安徽黃山逶迤入浙,在原於潛縣境內(nèi)再度抬升,形成海拔1506米的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頂,與東天目山海拔1479米的大仙峰遙遙相對,構成“天之雙目”。雙峰之間謂之中天目,自北至南為太湖水系與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原於潛縣與臨安縣即以此為界。傳說某年有一徽州朝奉,鑒別一株白術,說道此一半是於術,另一半不是於術,經(jīng)驗證此術果長于分界嶺上,一半在於潛界內(nèi),一半在界外。這個傳說未免過分神奇,但足以可見於術確有其不同凡品的特色。公元一0四年,杰出的中醫(yī)學家趙學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這部書中記載:“白術產(chǎn)於潛者則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變產(chǎn),此而不書,過時罔視”。趙氏治學嚴謹,向以“寧踏鐵略之譏,不為輕信所誤”而自勉,在植物進化及物種變異方面有獨特之創(chuàng)見。他指出於術為“近所變產(chǎn)”故書之留給后代,以免將來為人所忽視,用心良苦,為於術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記載。后人在《清異錄》中又再次記載:“潛山出善術,以其盤結丑怪,有獸之形”。此也非謬。西天目山確有野術,其籽隨風而播稱風播,由鳥啄之而播稱鳥籽,鼠雀食后由糞便排出而生,稱鼠籽、雀術,其形干奇萬狀,后人隨其形而稱之謂“汕鶴術”、“獅子術”、“鶴頂術”、雞腿術”,但多數(shù)形如雞腿,故於術又名“雞腿術”?!稉?jù)於潛縣志》記載,凡有術處,冬不積雪,可見藥力之強大。珍貴的於術,切開之斷面呈淡黃色菊花形,如伴有珠砂點,更為佳品,清香無比,可與人參相提并討,藥界常稱 “南參北術”就是指因水土之異,北人食術進補功效尤如南人食參。清同治,光緒年間,於潛縣城藥鋪昌隆,高掛“道地藥材”“經(jīng)銷於術”,挑選形如雞腿、鶴形之術,精工巧制,留柄五市分并系上紅線,裝于精致之盒中,作珍品出售,售價幾近人參,聲名為之遠播,江、浙、川、湘、鄂、滬藥商也來販運,并出口至海外。    由于野術數(shù)量有限,遂有人工裁培,也是得天時地利之寵,於潛所種之白術,果與他地之白術不同,種植得法,竟也見菊花形,個體雖小,但香氣回異有特色,得藥界之公認,本世紀六十年代初,浙江省衛(wèi)生廳組織專題調(diào)查后肯定於術之品名。    

於術性溫,味甘苦,有健脾補中、燥濕、利水止汗之功效,尤以除濕,利尿為佳。除中醫(yī)處方外,也可單味切片泡飲,治濕困脾胃,手軟腳酸之疾。近年,於潛酒廠還用于生產(chǎn)於術酒。    

於術生長期長,宜植于排水良好之砂質土,忌連作,栽培過於術后,須間隔五至六年才能再種,并不能與白菜、花生、甘薯、煙草等作物輪作,以禾本科作物輪作為好。通常于三、四月間育籽,第一年培育術栽;第二年二月將術裁移至大田栽植,術栽植后一般在“霜降”前后起土,最遲不過 “立冬”,鮮術起土后曬成干術,通常每270市斤曬干術100斤左右。     

於術曾長期作為白術一樣,當作二類統(tǒng)購物資,價格偏低,每市擔200余元,近幾年退出后,價格暴漲暴落,1984年至1985年初,竟高達每市擔4000元,后復降至1700元左右。我市解放前之產(chǎn)量失考,估計戰(zhàn)前最高產(chǎn)量為4000~5000但。解放后,於術生產(chǎn)有較快恢復和發(fā)展,出現(xiàn)過二次生產(chǎn)高峰,第一次1957年至1959年,其中1957年產(chǎn)量達3900余擔;第二次是1967年至1973年,其中高峰年為1969年產(chǎn)量4600擔,從1974年至今由于受藥材市場價格波動,萸肉收入起落較大,但產(chǎn)量時增時減,變幅較小,且呈緩幅上升之勢。( 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