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岳陽古今的特產(chǎn)。古人曾贊賞岳陽樓。元代高爵尚的《洞庭竹枝詞》中有句:“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綠新抽一寸香。”記述了洞庭采茶的繁忙景象和茶質(zhì)的美好。清人曾燠的《茶歌》描寫道:荃蓋蘭旌紛滿堂,別開秀采森旗槍。一槍一旗此時摘,煎入瓷甌湘水色。這里描繪了岳陽洞庭茶的特色,葉片伸展壯實,葉心尖豎,似槍似旗。沏于杯中,幾起幾落,亦貌如刀槍并舉。其色若江中之水,古人說:“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可知茶色綠艷潤澤。人們只要觀其形,韻其色,就足以使人賞心悅目。更何況品其味,那種沁人心脾的程度自不待言了。君山的毛尖,雀舌、銀針等茶,歷代成為貢品,早已名傳海內(nèi)。其實岳陽茶的生產(chǎn)最早和最著名的還是氵邕湖茶。氵邕湖茶歷史更悠久,文字記載始于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載:“風(fēng)俗貴茶,茶之名品蓋眾……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氵邕湖之含膏。”北宋《岳陽風(fēng)土記》對氵邕湖茶有更清楚的說明:“氵邕湖諸山出茶,謂之氵邕湖茶,李肇所謂岳州氵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于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園有千余本,土地頗類北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謂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并茶園地色亦相類?!睆纳鲜鲇涊d可知,氵邕湖茶在唐代享有盛名,且種植較多。氵邕湖茶有其自身的特色,即茶色與土色相似,味極甘香。所謂含膏,乃茶名,“膏”指脂肪油脂之類,或指膏狀物。含膏即是一種極濃的茶,別處的草茶根本不可與比。古代,人們喝茶,十分講究,除茶、水的質(zhì)料有所選擇外,還講究茶具的質(zhì)料與樣式。唐代的茶圣陸羽,著有《茶經(jīng)》一書,論及了茶的品類、種植的品用情況,其中提到岳州窯青瓷的特色,岳州窯是中國唐代的六大名窯之一。岳州窯燒制的青瓷,釉色與茶色頗似,令人贊賞。當(dāng)時茶具制作十分精美。作為《茶經(jīng)》提到岳州窯的產(chǎn)品,可證當(dāng)時飲茶極重視茶具。岳州窯青瓷杯沖泡岳州氵邕湖茶,在唐代堪稱一絕。 古代飲用氵邕湖茶的故事很動人,《岳陽風(fēng)土記》說:“氵邕湖寺,一名白鶴寺。寺側(cè)有氵邕湖井,唐人嘗稱甘水井,煎白鶴山茶,氣成白鶴飛舞?!辈璧臍鈶B(tài),能形成白鶴飛翔之狀,自然帶有神話色彩。但由此可見,對于氵邕湖茶,“唐人極重之”是可信的。后來其名逐漸為君山茶所取代。盡管如此,氵邕湖茶仍名傳至今。 今日南湖畔,仍盛產(chǎn)茶葉,稱為北港茶。早在清代時,君山的貢茶,不夠數(shù)量,為了滿足朝廷的需求,“正貢之外,山僧所貨貢余茶,間以北港茶參之?!彼洚?dāng)過貢茶的代用品。究竟北港茶質(zhì)量如何?《巴陵縣志》曾有一段記載:“北港地皆平崗,出茶頗多,味甘香亦勝他處。道光二十三年,與外洋通商后,廣人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笨梢姳备鄄璧馁|(zhì)量是好的。鴉片戰(zhàn)爭后,北港茶還大宗出口。當(dāng)時的所謂紅茶,是經(jīng)太陽曬后,令色微紅故名,并非今日發(fā)酵后制作的紅茶。清代時的北港紅茶稱為蘭芽鍋青。而稱用火焙制的茶叫黑茶。清末同治以后,北港的紅茶與黑茶均因社會矛盾激化而衰落下去。 解放以后,政府很重視對于氵邕湖茶的發(fā)掘工作,特別關(guān)懷南湖畔北港茶的生產(chǎn)。種植面積有了擴大。質(zhì)量也有提高?,F(xiàn)在僅北港鄉(xiāng)知青場一處,年產(chǎn)茶便達(dá)400多擔(dān)。其中北港毛尖在1982年被湖南省評為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1986年,北港毛尖又同“君山銀針”及黃沙街的“洞庭春”一道被評為湖南省十大名茶之一。( 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