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叉燒包

廣州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diào)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籠內(nèi)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fā)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又有一說傳統(tǒng)叉燒包的標準要求是:「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做法

將面粉放臺板上,放下發(fā)粉和少量清水,將面粉揉搓,搓至面粉柔軟適中時,隨用一條半濕的毛巾蓋著,讓它自行發(fā)酵約四、五小時。待面粉發(fā)酵至一定程度時,即將沙糖、堿水、豬油一同倒入,并再搓勻候用。肥、瘦叉燒切成小片,用干蔥頭起鍋爆炒,然后加調(diào)味料會煮成叉燒包餡料。接著,將搓好的發(fā)面粉分成每個約兩半重之粉團,放在掌心搓圓,并在中間捏成凹形,放入適量餡料,然后將開口處折疊捏合,務使餡料不致散出,包底用白紙墊著,放入蒸籠內(nèi),隔沸水用猛火蒸約30分鐘左右即可。

味道美味可口。百吃不厭。

民間傳說

叉燒包作為其中一種最常見和最受歡迎的飲茶點心,很受小孩子歡迎,亦成為不少坊間傳說的主角。

香港流傳的一些傳說有:

一、叉燒包用的餡料來歷不明。除了是賣剩的叉燒以外,還可能加入其他不明物料。最廣為流傳的是將叉燒包中的餡料換成人肉,這項傳說後來更被拍成一部電影: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二、蒸叉燒包時要灑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沒有噴水的水壺,點心工人會把水吞入口中,然后噴到包上。因此吃叉燒包時要把最表面一層皮剝?nèi)ァ?

文化象征

在阿濃的《叉燒包和漢堡包》中,叉燒包是祖父的象征,而漢堡包代表了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