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馬場道與一座賽馬場不得不說的故事

五大道如今早已被人所熟知

這些縱橫交錯的道路

有不少名人往事值得人們?nèi)ヌ綄?/p>

但就道路本身來說

建于1901年的它

本身就有不少故事值得人去回味

這便是馬場

通往賽馬場之路

馬場道之所以叫馬場道

便跟賽馬場脫不開關系

但是這個賽馬場又在什么地方呢?

上圖:舊時馬場道街景

說到賽馬場的建立,就又要說到一個人:德璀琳。想來了解歷史的人對他都不會陌生。

1886年,德璀琳通過直隸總督李鴻章取得了佟樓以南的200余畝土地。先是在此建起了一座別墅,人稱“德璀琳大院”。后來,他又建成了一座賽馬場(今天津工業(yè)展覽館一帶)。此賽馬場的看臺于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1901年,賽馬場重建,整體呈橢圓形的賽馬場竣工后,定名為“天津英商賽馬會”。

上圖:英商賽馬場圖

同年,英租界當局以溝通馬場為名,從賽馬場經(jīng)佟樓,沿英租界直到墻子河的德門(小營門),修建了一條通往賽馬場的道路,取名馬場道(初名馬廠道)。這便是如今馬場道的雛形了。

漸漸成型的道路

然而那時候,馬場道一帶還不屬于英國租界。1925年,北洋政府承認了事實上已被英方占據(jù)了的馬場道地帶為英國的推廣租界。那時的馬場道最早為土路,后改為碴石路。20世紀20年代初,成為天津最早鋪設瀝青路面的道路之一。

睦南道的寂靜、常德道的隱秘不同

馬場道是一條喧囂熱鬧的大路

俗世繁華的最佳演繹者

近代風云跌宕起伏,一大批下野的政客、落敗的軍閥及買辦、豪紳紛紛躲入英租界棲身,以求庇護。他們在馬場道西北側(cè)的大片土地上廣置房地產(chǎn),一幢幢風格迥異的小洋樓拔地而起。

這里匯集了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哥特式、羅曼式、巴洛克式等等世界各地建筑流派,以馬場道為主的“五大道”遂被世人冠以“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

這里的小洋樓太多了,而每一幢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

達文士樓

達文士樓是五大道地區(qū)中建成時間最早的小洋樓,西班牙式建筑風格,從外觀看上去,小樓秀麗典雅,掩映在綠樹叢中,非常別致。

這座樓開啟了馬場道兩旁興建民居的序幕

也為日后整個五大道區(qū)域

成為天津市內(nèi)知名的居住區(qū)播下了第一粒種子

達文士是英國商人,他和夫人從上世紀初來到天津,從事進出口商貿(mào)業(yè)務,主要經(jīng)營皮毛。清光緒三十年(1904),達文士邀請了一位英國設計師,為他設計了這座小樓。據(jù)說達文士在青少年時代曾到過西班牙的海濱城市,對西班牙式樓房情有獨鐘,因此將小樓設計成西班牙風格。東側(cè)墻面上仍有“1905”的字樣 ,也有研究稱該樓由一位神秘的德國軍官建造。

天津外國語大學

與達文士樓毗鄰,就是天津外國語大學,它的前身是天津工商學院,著名設計師閻子亨、沈理源等都曾在此任教。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中,有一座博物院,叫做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北疆博物院由法國人桑志華創(chuàng)辦,是中國北方地區(qū)創(chuàng)辦最早的博物院。

劉冠雄故居

達文士樓的西面

是原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故居

與優(yōu)雅溫柔的達文士樓不同

這是一所雄偉氣派風格的建筑

也是原本三座建筑中僅剩的一座

樓的平面形態(tài)寓意雙筒望遠鏡

展示了主人的軍人志向

屋頂大尺度的挑檐、曲線的大臺階、精美的陽臺欄板

配以紅白相間的裝飾墻面

彰顯建筑的穩(wěn)重、平和、端莊

李燭塵故居

距離達文士樓不遠處

馬場道102號是李燭塵故居

這棟四層木質(zhì)建筑

位于馬場道與桂林交口處的安樂

意大利建筑設計師保羅·鮑乃弟設計

沿馬場道一側(cè)聯(lián)排別墅為南北向

共8個門,過去人稱“橫八所”

安樂邨里住過很多名人

但如今老房子里的故事

能記住的人已然不多了

宋棐卿舊居

沿著馬場道再往西走

是宋棐卿舊居

現(xiàn)為和平區(qū)第九幼兒園

這是一棟風格簡樸的歐式二層小樓

簡潔樸素,自成院落,環(huán)境幽雅

也有風貌建筑專家稱

睦南道84號才是宋棐卿舊居

歷史的謎團也許總有揭開的一天

但老房子里的故事卻已漸漸消散在煙云里

“蠖園”

在天津兒童醫(yī)院對面,有一座小洋樓名“蠖園”,是朱啟鈐在天津的故居。朱啟鈐的號為“蠖公”?!绑丁笔且环N蟲子,“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以蠖屈比喻人在不遇時的屈身隱退。

這是一所具有哥特建筑特征的庭院式別墅

與精美的小洋樓相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啟鈐的傳奇一生

朱啟鈐一生波瀾壯闊

一生經(jīng)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

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

他在天津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其生命中少有的清靜時光

一座座西式洋樓,

珍藏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有人說馬場道是古老的,

也有人說它是年輕的。

它是這座城市風貌的一角,

是天津不可再生的歷史記憶。

編|杜雅欣

資料來源|五大道不是一條道、五大道、愛游和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Hash:f46f1a82f3710b61c1c4e667b980da9024b5ea49

聲明:此文由 天津市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