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 | 800年的白坭鎮(zhèn)清塘鄧氏大宗祠,今成“文化站”
11月17日,白坭鎮(zhèn)清塘鄧氏大宗祠將舉辦重光慶典,筵開300席,鄧氏宗親聚首一堂。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老祠堂,不僅走出了行業(yè)英才,還積淀了一筆豐厚的紅色文化財富。
揭牌及竣工開放儀式當天,鄧氏大宗祠首場家風家訓大講堂在其新設立的清風講堂內開講。鄧氏大宗祠的重修歷程,記錄著鄧氏族人凝心聚力的精神導向;鄧氏大宗祠的活化之路,闡釋著文化供給與服務不斷向基層末梢延伸的價值理念。
重修后的清塘鄧氏大宗祠雕梁畫棟,氣勢恢弘。
籌資130多萬重修,古祠重光煥新
清塘,古時稱清溪,在明清時期文化發(fā)達、百姓富足,是本地最為繁榮的古墟之一。對聯(lián)“背靠大饒山好參詳雨谷丹泉竹塢清風溪釣月,身經圓福寺當領略金洲晚渡春流石頂隴耕云”,描寫的正是古時“清塘八景”。
清塘鄧氏大宗祠,位于白坭鎮(zhèn)清塘崗尾村,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呈二進兩廂式,始建于明清時期。當時祠外周邊均屬于鄧氏大宗祠區(qū)域,左側曾建有二房家祠,后被征作清塘小學和幼兒園使用。2004年,清塘小學停辦,曾有熱心宗親出資接管維護宗祠,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堅持。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宗祠門窗破失、眾多物品失竊,堂內及屋頂瓦面頑樹寄生、落葉滿布。重修之前,祠堂一直處于荒廢狀態(tài),村中紅白事只能在新建的飯?zhí)美锱e辦。
“2017年7月,一些宗親回來看到宗祠的樣子,覺得很心酸?!?崗尾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組長莫才好說,當時大家初步形成了共識:籌資重修公祠。
2018年1月至3月,莫才好和鄧氏宗親骨干分批召集所有鄧氏族人回來看看宗祠,做好前期動員號召工作;同年6月,舉行鄧氏大宗祠重修動工儀式,鄧氏族人共聚一堂,當日籌得資金接近120萬。動工儀式后,得知這一消息的海外宗親紛紛出資支持,籌資增加到130多萬。
鄧氏大宗祠重修過程中,清塘涌現(xiàn)了一批積極投身家鄉(xiāng)建設的新鄉(xiāng)賢。他們有的到周邊地區(qū)學習重修經驗,有的積極奔走尋找能工巧匠。群策群力、眾志成城之下,鄧氏大宗祠迎來竣工重光。
變身多功能綜合體,免費服務群眾
“不錯不錯,真不錯!”鄧氏大宗祠揭牌及竣工開放儀式當天,一眾鄧氏宗親回到家鄉(xiāng)參觀重修后的鄧氏大宗祠,齊聲點贊,紛紛合影留念。革命先驅鄧禹之子鄧政、鄧禹之女鄧小青,鄧雅詩之子、佛山本土優(yōu)秀實業(yè)家、廣東健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健也到場參加活動。
鄧氏宗親參觀“紅色家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外觀上看,鄧氏大宗祠與其他大部分嶺南祠堂并無二致。于內涵而言,其獨特之處,不僅在于顯著的紅色家史和英才輩出的底蘊,更在于立足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對祠堂空間進行活化利用、延伸發(fā)展。鄧氏大宗祠的重修,是在修舊如舊、宗族傳承的基礎上,承載起新時代紅色教育、基層文化供給、農村黨群服務等多種功能。
結合紅色地標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要求以及“祠堂+文化”示范點創(chuàng)建,鄧氏大宗祠設置了一系列功能場室,內涵豐富、功能齊全。在“紅色家史”紅色教育基地,集中展示清塘革命英雄和先進人物事跡;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鄧氏大宗祠設立了黨群服務站、新鄉(xiāng)賢培育中心、清溪講堂、好人工作室、志愿服務V站、清溪書舍文化教育基地、清溪粵韻人才培訓基地等。其中,清溪粵韻以粵劇名人鄧礎峰、鄧碧云為文化背景,以粵劇傳承人鄧華興為文化引線,傳承發(fā)展粵劇文化、培育粵劇人才;志愿V站是服務群眾、便民利民和精神文明建設平臺,定期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
鄧氏大宗祠內的清溪講堂。
“鄧氏先輩的先進事跡對后人有很深的啟發(fā),必須傳揚?!?鄧政認為,如今的鄧氏大宗祠很好地承擔起了教育、服務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責任。
接下來,鄧氏大宗祠將繼續(xù)完善、增設讀報區(qū)、乒乓球桌等設施,并免費對外開放,聘請管理員進行日常管理。
來源:今日三水
編輯:鐘俊瑩
Hash:5d791b71025a8866b66bf95521aad9b7bd8e2691
聲明:此文由 文明佛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