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文廟歷史文化管窺

□記者 喬小納 通訊員 李全立 高恒忠 唐濤 文/圖

鹿邑文廟大成殿

太康文廟大成殿及祥龍臥云陛階石

太康文廟中南文化融合的古建筑結構——重檐歇山頂

文廟又稱孔廟,是用以祭祀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的紀念性建筑?!夺屆め寣m室》曰:“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薄墩f文解字》曰:“廟,尊先祖貌也?!笨梢姀R本義就是用于尊宗敬祖之處,后來則延伸為祭祀被尊崇者處。文廟在歷史上的稱謂多種多樣,伴隨孔子地位及歷代封號的不斷變化,漢代至隋朝或稱仲尼廟、孔子廟等,唐朝或稱孔圣廟、文宣王廟等,宋朝或稱宣圣廟夫子廟等,元朝或稱先圣廟。因孔子歷史上曾有“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等封號并對后世影響較大,故后世稱文廟的較多。全國各地不論孔廟或文廟,一般都依歷史上約定俗成的名稱進行稱謂。

目前,我國現(xiàn)存文廟達1600多座。周口境內現(xiàn)存的有太康文廟、鹿邑文廟、扶溝文廟、西華文廟、商水文廟等,其中太康文廟、鹿邑文廟分別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存較好,在周口乃至中原都頗具代表性,承載了儒家學說的千年興衰,見證了儒學的昌榮黯淡。

融南北建筑文化于一體的太康文廟

太康文廟位于河南省太康縣城關回族鎮(zhèn)黌學街北側,俗稱學宮。它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原有泮池、欞星門 、戟門、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它們從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崇禎十五年(1626年)毀于兵火。清順治五年(1648年)重建,后又多次維修?,F(xiàn)僅存大成殿、拜殿。太康文廟大成殿筑于1米高的月臺之上,月臺前是青石臺階,臺階正中嵌放一祥龍臥云陛階石。大成殿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該建筑兼具南北風格,對研究我國古建筑及南北建筑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價值。1986年,太康文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康文廟的建筑特點是重檐歇山頂和飛檐高挑。

——重檐歇山頂。太康文廟大成殿覆綠色琉璃瓦,脊飾完整。前坡檐下加一檐,出一前廊仍是重檐,兩山與后檐則無。這種重檐的歇山頂屬于抱廈。像這種前面全部出來的檐不多見,這既可加深大殿的深度,擴大空間,又可產(chǎn)生雄偉多變的藝術效果,在北方不常見。楊煥成先生在《河南古代建筑概況與研究》一文中說,太康縣文廟大成殿的復檐,形似漢代陶建筑明器表現(xiàn)的不完善的歇山造,在河南現(xiàn)存古代木構建筑中為孤例,全國少見,甚為奇特。

——飛檐高挑。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當時匠人對太康文廟進行如此特殊的處理和創(chuàng)造,有以下原因:首先可以擴大建筑的采光面;其次便于排泄雨水,使房基免遭浸淋;第三在審美上增加了建筑的動感。很多人認為這是南方的建筑手法,但據(jù)楊煥成先生介紹,這是典型的北方風格。南方多雨,挑尖會更尖長一些,北方才會有套獸。這樣的建筑方式營造出了中國古建筑的壯觀氣勢與靈動韻味的完美統(tǒng)一。

具有典型清代建筑藝術風格的鹿邑文廟

鹿邑文廟位于鹿邑縣城紫氣大道北縣委院內。據(jù)清光緒《鹿邑縣志》記載,鹿邑文廟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1369年),后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末再遭兵燹,清順治三年(1646年)知縣閔三元復建。如今,鹿邑文廟只剩大成殿,即黌學堂,為清代建筑。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頂覆綠色琉璃瓦。內有清朝歷代皇帝所頒御書匾額。大成殿雄渾凝重、古樸莊嚴,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文廟原有兩廡、戟門、泮池、太和之氣、萬古日月牌坊、欞靈門、大門、屏墻等建筑,是一處頗具規(guī)模的縣府學宮?,F(xiàn)存大成殿頂部有琉璃大脊飾滾龍紋,中置獅馱寶瓶,兩端飾鴟尾形龍頭大吻,垂脊飾荷花荷葉圖案。大成殿門前有七級臺階可通于殿內。該建筑雄渾凝重、古樸莊嚴,對研究清代建筑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與太康文廟相比,鹿邑文廟的龍紋裝飾、正殿屋頂?shù)莫{馱寶瓶和“如意踩踏”的建筑特點,代表著文廟的階級屬性、建筑寓意和少見的建筑形式。

——龍紋裝飾。文廟建筑用龍紋裝飾有以下寓意:一則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化身,用在文廟建筑上體現(xiàn)了官方性質;二則龍是一種既能升天又能潛淵的神奇動物,與水有關,用在古建筑上具有祛災鎮(zhèn)火的寓意。

——獅馱寶瓶。用獅子馱寶瓶,是因為獅子威武,聲若洪雷,有辟邪的作用。與寶瓶一起,寓意吉祥太平。獅與“師”同音,古代職官有少師、太師的稱謂,在這里有平升少師、太師之意,體現(xiàn)了古人希望科舉順利的愿望,以及對榮華富貴的追求。

——“如意踩踏”。大成殿門前有七級臺階可通往殿內,不同于其他建筑前的月臺,它被稱為“如意踩踏”,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對于研究清代建筑藝術具有一定的價值。

供奉先師——文廟對孔子的祭祀

文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由于文廟兼有學校的一部分功能,所以又叫學宮、黌學,太康、鹿邑的文廟就屬于這一類。

“文廟”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弊源?,孔廟遍及各地。后來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所以供奉孔子的廟宇又被稱作文宣王廟,簡稱為文廟。雖然明代嘉靖年間的孔廟改制中“文宣王”被廢止,改稱“至圣先師”,但文廟的稱謂仍被延續(xù)下來。

在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的同時,還封了姜太公為武成王,并一切仿文宣王廟制。唐玄宗深意就在于使“文”“武”兩個系統(tǒng)并立,而文廟就代表了“文”這個系統(tǒng),也就是說成為文化的代表。這樣中國古代所推崇的“文治武功”就全包含了。

文廟最初是為祭祀孔子而建的,作為主殿一般都會供奉孔子像??鬃觾蓚?,分別是“四配”:孟子、曾子、顏子、子思。這些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儒家主要傳承人。而“十二哲”中,有 11位為孔子弟子,還有1位是宋代大儒朱熹。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為“壽堂”,“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據(jù)說當時固定的祭祀是每年四次,在每個季度的第二個月上旬逢丁的日子舉行祭祀,也叫常典;如果最高層次的人來祭奠(或者派人參加祭奠),就推到中旬逢丁的日子。后來改為第一、第三季度的中間月的上旬丁日祭祀,也就是農歷二月、八月上旬,正好是學生每學期開學的時段。舉行祭孔大典時,參加的人員要提前齋戒兩天。在農歷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這天要齋戒,舉行祭祀大典。每月的初一、十五這兩天要到大成殿上香,舉行小型祭祀活動。

祭祀的規(guī)格,有國家級別的祭祀,有地方的祭祀,也有學校的祭祀。國家級別的祭祀規(guī)格最高,參加的官員級別高,有皇帝親自參加的,或者高官奉旨代表皇帝祭祀的,規(guī)模大,人數(shù)多。祭祀的禮品用太牢(豬牛羊,三牲全供),祭祀的禮器、果品數(shù)量等都有定數(shù)。祭祀時“鐘鼓齊響,笙歌共鳴”,主祭人要靜心、順氣、凝神,場面極為隆重且莊嚴。按入祭、迎神、奠幣、初獻、亞獻、終獻的順序結束這些流程后,再進行上香、上祭品、獻牲、演唱、誦讀祭文、行禮等。整個祭祀活動有一套完整的禮儀,顯示出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禮”“樂”的完備,同時也彰顯了整個祭祀活動的莊嚴、神圣。

在祭祀孔子的同時,作為官辦學校,每位到文廟求學的人,都要先在欞星門祭拜;接下來,要經(jīng)過泮池,即文廟前半月形的池塘。泮池又稱泮水,是地方官學的標志。秀才開學的第一天,由各州、府、縣官率領,繞泮池一圈,叫游泮。秀才入學也叫入泮。泮池上會架設一座小橋,只有獲取功名者方可過此橋,得功名常稱為青云得路,有些地方又稱小橋為狀元橋。隨著孔子與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中逐漸被重視,祭祀孔子也成了中國歷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襲的典禮,是國家政治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文脈傳承——文廟的教化功能

明朝時期,全國共有各級文廟約1600多座。到清代后,文廟的建立幾乎遍及全國各府、州、縣。隨著儒學思想文化在兩千多年的進程中不斷傳承、融合,文廟的功能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筑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

文廟的存在,體現(xiàn)了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正統(tǒng)地位?!皟仁ネ馔酢薄叭柿x禮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政治家汲取儒家學說是為了建立有序社會,實現(xiàn)治理社會的目的。《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中有文:“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钡莱隽思漓肟鬃拥娜?a href='/dashe/' target=_blank>大社會功用:崇德(崇儒家道德,崇尚文化教育)、報本(受恩思報,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教化(見賢思齊,培養(yǎng)愛國賢才)。所以,祭祀孔子,也就是推崇他所創(chuàng)立的思想學說,傳承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文化,培養(yǎng)統(tǒng)治者理想的治國人才。

太康文廟、鹿邑文廟等屬于學廟性質,是供奉、祭祀孔子和開展基礎教育的場所。宋代以后,從太康文廟、鹿邑文廟等走出的進士不勝枚舉。這一座座矗立在周口境內的文廟,既是教育功能的需要,又是思想傳播的陣地,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

“由學尊廟,因廟表學”,文廟被賦予了豐富的職能。中國漢代以后的兩千多年,儒學一直是顯學,從最高統(tǒng)治者到各級地方官員,都高度重視儒學,到了明清之際,每個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都會建立文廟。文廟是一級政府是否重視教育、是否傳承儒家文化的象征。最多的時候,我國有兩千多座文廟。文廟引導學校的辦學方向,是教育的旗幟、是文化的象征,正因如此,千百年來,文廟才會建了毀,毀了又建,一直延續(xù)下來。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文廟的功能已超越其本身的建筑意義。文廟,不僅是儒學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價值見證,更是中國兩千多年文化結晶的載體,是人民智慧的體現(xiàn),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文廟本來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是教育的旗幟,是文化的象征,文廟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自身也在不斷積累、豐富、發(fā)展,成為一種實體的凝固的文化藝術。每一座文廟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其建筑、碑刻、木雕,使用的禮器、樂器及祭祀禮儀、音樂、舞蹈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攀升,文化大國的形象日趨凸顯,文廟的功能也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筑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文廟的存在,體現(xiàn)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文廟將承擔著文化傳承與促進中華民族融合與統(tǒng)一的雙重功能。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福澤千秋,萬世師表。盡管孔子的足跡到達過的地方有限,但他的教化卻無處不在。這一座座矗立在人們心頭的千年文廟,向世界展現(xiàn)著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昭示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神奇魅力。

Hash:b41385b8be59bacbc5373df8c8d658d710c4db79

聲明:此文由 天荒地未老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